sunbet中国官网
“城市人”视角下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作者:魏伟等 点击数: 日期:2021-01-28

编者按:sunbet中国官网副院长魏伟教授、硕士研究生邓蕾撰写的论文《“城市人”视角下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于《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4期发表。


“城市人”视角下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  要:基于“城市人”理论,依据供需匹配原则,构建“遵循理性与物性,平衡自存与共存”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体系。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15分钟生活圈为例,寻求供需双方可达性与满意度共识,从中选取典型的4个优劣生活圈进行对比,从空间属性、规模属性、功能属性、服务管理属性4个维度出发,通过人口密度、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社区体育环境质量、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以及社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程度等空间要素的优化,对人居环境要素进行干预,提升居民的整体满意度和人与其所选人居的匹配程度,制定社区体育设施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城市人”理论;体育设施;社区规划;15分钟生活圈;武汉市


0 引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0 m²。但当前武汉市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覆盖率和服务质量都不够完善,与规划目标仍有很大差距,而社区体育水平是影响武汉市整体体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大致分为4类,包括公共社区体育基础设施、非营利性社区体育中心、标准型社区体育设施和大型社区体育设施。

1 理论构建方法

1.1  “城市人”理论视角下的社区体育设施解析

“城市人”理论由加拿大规划学者梁鹤年先生所构建,与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发展”的理念、社区治理“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思路是高度契合的;理论以合国情、合逻辑、可操作为前提,通过寻找人与居的“匹配”以使人满意。优化体育设施配置需要以人为本,平衡使用者和服务者的“自存/共存”正是其理论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城市人”理论根据人口规模、人种组合、人居密度3组具体变量划分为不同的“人居典型”。本文研究的人居典型为“生活圈”,把每个“生活圈”内体育设施的使用者与服务者作为一组典型的“城市人”,其理性体现在“自存/共存”。使用者的“自存”即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社区体育设施场地,并满足其优质、安全、舒适的空间体验;其“共存”是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可接受的社区体育设施的最远离家距离,并意识到更多人使用体育设施可以提高使用率、增加接触与交流机会,在满足群体需求中获取个人幸福。服务者的“自存”是追求社区体育设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提高设施服务范围和覆盖率;其“共存”是让更多的使用者缩短其抵达社区体育设施场地的距离,均衡、高效地服务使用者——使用者和服务者在整体层面求同、在个体层面存异,“自存/共存”平衡是“求同存异”的唯一途径。

1.2  “城市人”理论在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人”强调人兼具理性与物性,规划者可将“可达性”与“满意度”作为“定性+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工具,寻求不同人居空间中满足“城市人”自存与共存两者平衡的空间接触机会,以达到“城市人”与“人居”匹配的目标。

2 研究区域及分析过程

依据本文研究所划分的武汉市“高、中、低容积率”以及“高、中、低建筑密度”的生活圈,以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15分钟生活圈”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划定350 m(5 min)、700 m(10 min)、1 000 m(15min)3个步行圈层,通过空间可达性分析,得出社区体育设施5min、10 min、15 min覆盖率;通过随机抽样、访谈调查来确定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2.1  研究对象

武汉市中心城区根据人居属性划分为489个“15分钟生活圈”,总面积为365.7 km²。本文研究对象为22个典型的“15分钟生活圈”。

图1 武汉市中心城区生活圈选取

2.2  基本特征

2.2.1  社区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从设施数量上来看,金地格林生活圈最多,社区体育设施达30处,而南湖城投瀚城、葛洲坝世纪花园社区、逸居苑和汉水桥社区数量最少,仅有3处,22个生活圈的平均社区体育设施数量为11处;从设施分布密度上看,最高的是同馨花园社区,达28.58%,而南湖城投瀚城最低,设施密度仅为2.04%,两极差异化明显。

图2 社区体育设施数量和分布密度

2.2.2  社区体育设施使用情况

社区体育设施使用者涵盖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结构和职业类型,主要使用人群以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男性、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退休人员、小学生与企业人员为主。

图3 社区体育设施使用相关居民属性

社区体育设施使用频率以“每周1—2次”和“每周3—4次”为主,尤以男性群体、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群体与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使用社区体育设施最为频繁,而女性、中青年群体、独居群体及夫妻二人使用频率较低。

图4 不同居民属性社区体育设施使用频率

从设施使用功能来看,以公共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和标准型社区体育设施最受欢迎;从性别来看,女性倾向于选择健身房以满足健身、舞蹈、瑜伽等塑形需求,男性倾向于选择球场、体育馆等;从年龄来看,老年人和儿童倾向于选择免费室外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中年人和部分青少年倾向于选择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学校运动场等非营利性体育中心,大多数青少年倾向于选择综合体育馆、健身房、游泳馆等室内场所。

图5 社区体育设施使用相关居民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可达性分析

3.1.1  设施覆盖率

通过GIS道路网络分析,计算22个生活圈中体育设施在3个步行圈层的覆盖率。结果表明,有6个生活圈的社区体育设施达到了15 min全覆盖;大部分生活圈内的社区体育设施15 min可达覆盖率达到85%以上;有8个生活圈的社区体育设施10 min覆盖率达到80%以上。从社区体育设施5 min覆盖率来看,大部分生活圈较低,其中最高的是同馨花园生活圈,设施覆盖率为86%。

图6 生活圈社区体育设施可达性


3.1.2  现状通行距离

通过调研问卷统计居民到达设施点的通行时间,将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定为4.5 km/h,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其步行速度定为3.5 km/h,得到通行距离。结论如下:现状居民出行到达社区体育设施的平均时间为6 min,平均距离为568 m,通行距离上下限为395—758 m;小学生与退休老人、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主要在350 m范围内开展体育活动;18—30岁、独居人群到达社区体育设施的平均时长为8 min,大部分人倾向于在350—700 m范围内活动,少数年轻人由于对健身需求比较高,可以接受10—15 min(750—1 125 m)范围内运动。

图7 居民到达社区体育设施时长

3.2  满意度分析

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居民满意度调查,其综合满意度选项设置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类,以百分制赋值,依次为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平均综合满意度为64分。不同属性城市人的平均满意度为72分,18岁以下群体、主干家庭满意度最高。服务者的平均满意度为80.4分,与使用者的平均满意度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规划者寻找“自存/共存”之间的平衡,达成理性共识。

图8 不同社区体育设施属性下的满意度

图9 不同属性城市人的满意度

图10 使用者与服务者满意度比较

3.3  需求方共识分析

3.3.1  使用者基于“自存”的可达距离与时间

根据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整体上看,居民的满意度和居民到达社区体育设施的距离为负相关,R²=0.98,相关性显著。取高于平均满意度72.22分的80分作为满意度标准参考点,对应通行时间为8 min,设定步行速度为4.5 km/h,通行距离为600 m,此时使用者的“自存”能得到满足。

图11 居民到达社区体育设施时长与满意度的关系

3.3.2  服务者基于“自存”的社区体育设施覆盖半径

从“自存”角度出发,服务者的需求是体育设施能够被更多居民更有效地利用,通过对服务者的实地访谈和问卷发放,以满意度—体育设施覆盖半径为变量,根据曲线可知,以80分作为较好满意度的衡量标准,在380—800 m范围内服务者“自存”能够得到满足。

图12 社区体育设施覆盖半径与满意度的关系

3.3.3  双方基于“共存”的合理覆盖半径与通行时间

为让使用者和服务者寻求到“自存/共存”的理性共识,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寻求双方都满意的合理通行时间和覆盖半径。将社区体育设施使用者及服务者的自存意愿拟合出相关曲线。

图13 社区体育设施使用者与服务者意愿通行时间曲线

图14 社区体育设施使用者与服务者意愿覆盖半径曲线

双方达到的共识区间为:通行时间为7.75—12 min;设施覆盖半径为625—800 m。在此区间内,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者及服务者的共识能够相互协调,规划希望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居民能够尽快到达体育设施,享受更舒适便捷的健身服务,同时能让体育设施以更好的覆盖半径服务更多的居民,基于“自存/共存”平衡的原则,选取区间平均值(覆盖半径为700 m、通行时长为10 min)作为共识结论。

4 人居要素分析

4.1  生活圈选取

基于以上共识,双方根据其社区体育设施配置安全、舒适、方便、美观4项指标对22个社区作出综合满意度评价。选出综合满意度最高的2个优秀社区生活圈,分别为同馨花园生活圈、金地格林生活圈;以及2个较差的对比生活圈,分别为世贸外滩生活圈、南湖城投瀚城生活圈。

4.2  空间属性

同馨花园社区生活圈为新建小区。生活圈内公交、地铁站、绿地开敞空间,社区体育设施15 min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设施点环绕着社区边界分散式均匀分布,最东侧的武汉体育馆吸引了武汉市大批人流。金地格林生活圈规模较大、体育设施数量最多,且配套种类齐全、绿化环境怡人。

样本生活圈中,南湖城投瀚城尽管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但文体活动设施的数量太少、覆盖率较低。满意度最低的世贸外滩生活圈是新旧住宅结合性社区,旧小区社区体育设施普遍老化,需要重建和维修;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集中分布于北面,而南面小区资源匮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图15 社区体育设施空间分布

4.3  规模属性

满意度较差的生活圈中的人口密度均高于优秀生活圈,而其绿地率却远低于优秀生活圈。在本文研究对象中,取均衡适中的中等人口密度,将平均值5.33万人/km2作为人口规模要素的一个参考值具有实际意义,同时,提高绿地率也可以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综合满意度。

4.4  功能属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优劣生活圈中体育设施的服务功能各不相同,其中设施数量最多、健身运动种类最丰富的为金地格林生活圈,同馨花园次之,而世贸外滩和城投瀚城生活圈的体育设施数量不足、功能也比较单一。

表1 社区体育设施分类对比(单位:处)

4.5  服务管理属性

通过实地调研和居民的点评发现,不管在设施质量、维修保养还是在服务管理上,优秀生活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都更高。样本生活圈除了健身场地不足之外,基层公共社区体育设施老化严重,加上没有定期维修,存在安全隐患,导致设施使用率很低。

5 优化策略

综上可知,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优化需要从服务范围、空间布局、功能配置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考虑,在辨识使用者与服务者理性共识的基础上,提升社区体育设施的整体满意度。

服务范围上,应把人口密度作为社区规模属性的重要因素配置合理的设施数量。

空间布局上,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水系均衡地布置设施点,还可以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增加公共交流空间来提高设施美观性、方便性与舒适性。

功能配置上,应重点考虑使用者在性别、年龄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尊重不同社区体育设施使用人群的需要。

服务管理上,应重视基层体育设施的维修和保护,提倡旧社区改造,营造公共友好的社区体育设施环境。

参考文献

[1] 游茂林,樊荣. 美国城市社区体育供给模式及其启 示——以盖恩斯维尔市为例[J]. 体育学刊,2017, 24(5):48-51. YOU Maolin, FAN Rong. American city community sports supply mode and its inspirations——taking Gainesville city for example[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7, 24(5): 48-51.

[2]李萌. 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 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7(1): 111-118. LI Meng.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of a 15-minute community life circle based on behaviors of residents[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7(1): 111- 118.

[3]张强,刘艳,王家宏.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之现 存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8,33(4):293-298. ZHANG Qiang, LIU Yan, WANG Jiahong. Existing disadvantages and countermeasur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plann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8, 33(4): 293-298.

[4]闫永涛,许智东,黎子铭. 面向全民健身的公共体 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以广州为例[J]. 规 划师,2015(7):11-16. YAN Yongtao, XU Zhidong, LI Ziming. A study of public sport facilities planning compilation under nationwide fitness program: Guangzhou example[J]. Planners, 2015(7): 11-16.

[5]谷春军,闫永涛. 高品质群众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 准研究——以广州为例[C]//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 会.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GU Chunjun, YAN Yongtao.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standards of high-quality mass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taking Guangzhou as an example[C]//2015 China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5.

[6]张培刚,许炎,胡苏,等. 居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 设施选择与空间布局[J]. 规划师,2017(4):132- 127. ZHANG Peigang, XU Yan, HU Su, et al. Sports facility and its layout for residents' need[J]. Planners, 2017(4): 132-127.

[7]金银日,姚颂平,刘东宁. 基于GIS的上海市公共 体育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J]. 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2017,41(3):42-47. JIN Yinri, YAO Songping, LIU Dongning. GIS-based spatial accessibility and equity evaluation of urba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7, 41(3): 42-47.

[8] 赵修涵,陆作生. 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共享的类型 与发展[J]. 体育学刊,2015,22(4):35-39. ZHAO Xiuhan, LU Zuosheng. Types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 sharing[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5, 22(4): 35-39.

[9] 朱晓东,颜景昕,卢青. 上海市日常体育生活圈的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研究[J]. 人文地理,2015,30 (1):84-89. ZHU Xiaodong, YAN Jingxin, LU Qing. Research on public sports facility deployment based on daily sports life circle in Shanghai[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1): 84-89.

[10] 杜长亮,顾校飞,李南.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选址规 划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6,52(3):13-20. DU Changliang, GU Xiaofei, LI Nan. Research on facilities location planning of community sports[J]. China Sports Technology, 2016, 52(3): 13-20.

[11] 易锋,陈康,丁青. 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的社区体 育资源配置与共享策略[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8,34(5):44-48. YI Feng, CHEN Kang, DING Qing.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hare based on boundless organiz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ports Adult Education, 2018, 34(5): 44-48.

[12] 王兰,周楷宸. 健康公平视角下社区体育设施分布 绩效评价——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西部人 居环境学刊,2019,34(2):1-7. WANG Lan, ZHOU Kaiche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equity——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city of Shanghai[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ern China, 2019, 34(2): 1-7.

[13] 梁勤超,石振国,李源.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 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20,37(2):190-195. LIANG Qinchao, SHI Zhenguo, LI Yuan. Research o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public space in China[J].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20, 37(2): 190-195.

[14] 宋杰,李京明. 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综合评价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6):21-26. SONG Jie, LI Jingming. Overall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 allocation[J].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2, 28(6): 21-26.

[15] 胡摇华,吴迪. 资源共享视角下的上海市社区体育 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 30(5):403-406. HU Yaohua, WU Di. Research on the use of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in Shang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share[J]. Journal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8, 30(5): 403-406.

[16] 刘新宇,吴香芝. 徐州市社区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现 实意义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徐州市汇邻湾体 育服务综合体为例[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10):29-30,26. LIU Xinyu, WU Xiangzhi. Study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path of Xuzhou City community sports service complex——taking Xuzhou Huilinwan sports service complex as an example[J]. Sports World (Academic Edition), 2019(10): 29-30, 26.

[17] 汤恩洋. 新居住区标准下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供给 模式探索——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C]//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901-922. TANG Enyang. Probe into the supply mode of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pace under the new residential area standard——taking Xihu District of Hangzhou as an example[C]//Vibrant city and countryside, beautiful habitat——proceedings of 2019 China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9: 901-922.

[18] 潘裕娟,杨峥屏,陈思宁,等. 小公园大作用——珠 海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探索[J]. 城市管理与科 技,2019,21(5):47-50. PAN Yujuan, YANG Zhengping, CHEN Sining, et al. Great function of small park——about the planning and building of community sports park in Zhuhai City[J]. City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2019, 21(5): 47-50.

[19] 梁鹤年. 城市人[J]. 城市规划,2012,36(7):87- 96. LEUNG Hok-lin. Homo urbanicus[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2, 36(7): 87-96.

[20] 魏伟,周婕,罗玛诗艺“城市人”视角下社区公园 . 满意度分析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武昌区中 南路街道为例[J]. 城市规划,2018,42(12):55- 66. WEI Wei, ZHOU Jie, LUO Mashiyi. Analysis on satisfaction and planning strategy of community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o Urbanicus: a case study of Zhongnan Road area in Wuchang District, Wuha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8, 42(12): 55- 66.

[21] 梁鹤年. 再谈“城市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J]. 城市规划,2014,38(9):64-75. LEUNG Hok-lin. Further discussion on Homo Urbanicus: human-based urbanizat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 38(9): 64-75.

[22] 魏伟,洪梦谣,谢波. 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 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J]. 规划师,2019,35 (4):11-17. WEI Wei, HONG Mengyao, XIE Bo. Demandsupply matching oriented 15-minute community life circle demarcation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J]. Planners, 2019, 35(4): 11-17.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o Urbanicus': A Case Study of the Downtown Area of Wuhan

Abstract:Based on the 'Homo Urbanicus'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 of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llo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which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keep to rationality and physicality, balance self-existence and coexistence'. Taking 22 15-minute life circles in Wuhan as examples, it chooses four typical life circles for comparison, starting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space attribute, scale attribute, function attribute, and service management attribute. By optimizing the spatial factors of population density,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 allocation, community sports environment quality,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y management, and the degree of road publicity within the community,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residents'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formulate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Key words:'Homo Urbanicus' theory; sports facilities; community planning; 15-minute life circle; Wuhan City


作者简介:

魏伟,sunbet中国官网副院长,申博sunbet官网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邓蕾,申博sunbet官网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

下一篇:大城市中心区小学布局满意度提升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