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bet中国官网
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对长江经济带的启示
作者:马静等 点击数: 日期:2018-05-10

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对长江经济带的启示

马静,邓宏兵


从国际经验与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各大国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起来的,然后沿内河而上开发,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德国的莱茵河等大河流域都遵循这一普遍的经济规律,凭借海运、河运低廉的运输价格、节能环保和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借助航运之便,开展贸易流通,建设产业密集带,推动流域经济高速增长,进而推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与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长江流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流域总面积占全国面积的近1/5,耕地面积占近1/4,流域人口占近2/5。同时,长江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不仅可以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优化经济结构,形成继东部沿海之外新的经济支撑带,同时也是实现由沿海经济带向T字形战略转变,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优化“两横三纵”主体功能区划布局,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需要。国外在大河流域经济体的建设中形成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借鉴国外典型流域的开发模式与经验,对长江经济带今后的发展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

(一)点轴开发,统一管理,城市经济与流域经济互促发展——密西西比模式

美国城市中超过1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大约有150个,其中就有131个位于流域周边,并且大部分城市分布在密西西比河的水系周边,加大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重点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城市和城镇之间的水上运输联系,使一大批港口城市得以兴起,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由于港口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大多集中于此并成为该区域的综合性的交通枢纽。这些城市利用其周边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并促进了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内陆地区的交通状况。随着周边各中小城市的发展与崛起,以港口城市为增长点,建立起了干支畅通、标准统一的现代化航运网,连接周边城市与内陆中上游地区,形成了“钢铁走廊”等沿河密集型产业带,经济发展迅速向内陆推进。抓住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及时升级港口城市等经济较发达的老工业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及服务业,河道流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管理上成立密西西比河流域委员会,这个机构在经济上完全自主,下设水利、电力、航运和工业发展、财务、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农业和化学发展、森林和野生植物、渔业、旅游等10多个处,是一个具有官方权力与法律效益但按照民间企业管理的机构。该机构遵循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统一规划、灵活管理,提高流域经济发展质量。

(二)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促发展——亚马逊模式

亚马逊河平原占巴西国土的42%,但人口聚集较少,自然优势和天然资源优势未被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交通闭塞,市场狭小,商品贸易潜力未被挖掘,且农业粮食不能自治。为此,巴西政府成立“巴西亚马逊流域管理局”,借助优势资源,鼓励东北部干旱区的居民来此开荒定居,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养牛牧场、公路建设及矿产勘探,兴建水电站、航运交通网络,基础产业逐渐兴盛。建立经济特区,鼓励实行对外开放,在重要发达港口城市建立自由贸易区,开放经营免税店,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来此投资兴建工厂,不仅使地区成为较繁华的贸易中心,且成为全国集电气、电子、手表、电子科技等于一体的工业中心,使该城市集聚大量人口、资本、科技并带动着一大片未开发的地区向现代经济逐步迈进。

采取贸易开放,对外往来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亚马逊地区荒蛮、与世隔绝的落后现状,将亚马逊河地区脱节的地段与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但是,贸易往来带来的运输业与工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仅存的三片热带雨林,在全球生态环境调节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亚马逊流域管理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颁布法律法令,严禁乱砍滥伐,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保护亚马逊森林实行财政、科技合作。鼓励各大企业、公司在进行工业生产的同时注重周边环境的保护,虽然亚马逊流域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重视,但是过去因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牺牲与破坏,对其弥补的过程艰难并艰巨,生态环境多样化的丧失与生物链断裂等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无法补救的地步。

(三)重点开发与保护水资源,城市化与科技创新带动流域整体发展——莱茵河模式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最大的河流,也是欧洲最重要的内陆河道。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康斯坦茨、巴塞尔、法兰克福、鹿特丹等),并积聚了化工、钢铁机械制造、旅游、金融保险等产业带。欧洲各国非常重视水电等洁净能源的开发与水电设施的建设,并通过现代科技对水电站进行自动化管理。在有效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借助各地区资源禀赋,兴建沿河产业带并以科技创新作为各产业带升级、转移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自动化工程、信息学、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空间技术和环保技术等代表德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新型产业率先进驻莱茵河流域区内,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莱茵河周边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莱茵河流域经济的发展遵循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优先发展港口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对河道进行整治,开挖人工运河,建造堤坝,使莱茵河航运成为世界上货运密度最大的内陆河流,带动了内陆经济的持续发展。继而布局航运网,接通河道腹地边缘地区以及联结河道上游地区,形成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发展港口及节点城市,仅在莱茵河干流上就建成近50座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并具有各自的主导及特色职能和定位,如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为金融中心,斯特拉斯堡、海牙、伯恩为行政中心,科隆为媒体业中心、香水之都和化工中心,埃森、多特蒙德、康斯坦茨为教育中心。各城市功能之间合作互补,城市化率急速提高,并使德国成为没有“大城市”的经济大国和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二、长江经济带开发与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异同

(一)长江经济带开发现状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河道通航里程7万多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年货运量和周转量占全国的60%和90%以上①。区域内拥有大中小城市200余座,特大城市7座,干流沿线大中城市47座,覆盖五大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势以及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一直以来长江流域都是我国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带之一,但是,由于长江流域所贯穿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整体发展没有得到提升,也未成为实质经济体,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格局的转变,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发挥流域经济的内生优势,依托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之间的融合渗透,致使“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呼之欲出,并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以及沿江省市积极响应与重视下,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开发已初具基本条件。目前,航道方面已初步形成“一横一纵网十二线”1.2万公里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港口方面,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6万个,占全国的80%,长江干线上拥有上海、武汉、重庆航运中心16个主要港口。运输方面,长江干线从事跨省客货运输的企业拥有内河船舶10万艘,运输能力约为30亿吨,运输能力位居全球内河航运第一位,也是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安全监管方面,长江干线实施了“电子巡航”系统,建设救助综合基地、溢油防控基地、消防警备码头,完善应对大风、大雾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案,加强对中小型船舶、渡船、游船等集中检查和渡口改造,防范自然地质灾害和社会安全隐患问题。

(二)长江经济带开发与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的比较

从上述对国际典型大河流域模式的分析和对长江经济带现状的描述可知,长江经济带开发模式与国际大河流域开发具有相同之处,但因区位环境等因素仍存在相异的地方。总结长江经济带与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的异同点,有助于掌握流域开发中规律性的经验,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与时代需要的发展新路径与新模式(见表1)。

1.长江经济带开发与国外模式共同点

流域开发大都具有规律性,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在开发初期与国外类似流域开发模式存在一些相同之处,值得总结并推进。

首先,流域的开发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都遵循综合开发原则,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开发转化,最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依托水资源优势助推流域经济发展,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优先发展优势产业。最后,流域开发与城市化相互促进,流域开发过程中形成城市带与产业带,城市带与产业带的发展也促进了流域的发展,带动了流域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长江经济带开发特点与问题

(1)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连接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又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2)资源优势。不仅具有丰沛的淡水资源,还拥有类多量大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3)产业优势。我国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汇聚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一系列现代工业企业;农业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九省二市的农产品产量占全国的40%。

(4)创新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是我国科学技术转移的阵地。

(5)城市化与城市集群优势。沿江九省二市共拥有大中小城市217个,占全国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具有入围世界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城市群。

众所周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依托“黄金水道”长江流域而发展的,而长江流域在其综合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首先,长江航运事业与其他国家大河流域相比相对落后,如航道设计通行力不足,在长江水道覆盖区域中,所有枢纽设计的年双向通过能力均为500万吨左右,与运输需求差距较大。其次,长江经济带的内部发展存在不平衡,从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依次向西,由于资源差异与政策倾向性导致长江经济带的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落差。再次,产业布局没有得到科学规划,各地区产业趋同与重复建设苗头凸显。最后,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都缺乏一个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管理部门,难以建立长江流域航运的联动协调机制,严重制约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此外,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比较低,水资源的经济优势与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自身优势,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在相比较过程中自身劣势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扬长但不避短,借鉴成功经验,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正确认识和把握长江经济带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经验借鉴

(一)重视对水资源开发保护与有效利用

从世界大河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来看,流域经济建设初期都是从流域的资源优势入手,挖掘资源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莱茵河各国就十分重视水电的梯级开发,采取自主建造或者联合修建的方式兴建了近百座各级梯级水电站,且已实现成龙配套,为莱茵河流域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周边产业带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与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初期,重点要依托“黄金水道”的资源优势,并且针对不同河段的水流特点进行开发利用。如长江经济带的上游河段,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应重点对水能进行梯级开发,修建水利工程,为冶金等工业提供能源保障。中下游河段,流速较缓慢,应建设提高航运能力的基础设施同时重视淡水资源灌溉的利用率,借助地势低平的优势发展农业,加高加固堤坝。要重点为优先发展的运输业与水产业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与保障,以及为今后各产业的合理布局规划提供切实的科学依据。(

二)重视河道的整治,提高航运能力

长江经济带航道的整治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国际大河流域的开发中都对提高河道的开发利用率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在莱茵河河道未整治之前,由于莱茵河上游河段水流急、洪峰大,挟带着大量泥沙顺江而下,而中游河段的地势又相对平缓,下游又多为低洼地,所以造成了中下游的泥沙沉积而致使河床淤高,中下游沿江两岸极易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故此,沿流域的各国纷纷采取行动,进行以防治洪涝灾害为目的的河道整治。如建造堤防、修筑堰坝和船匣、开挖人工运河、疏浚河床淤泥等措施治理河道、改善河道,实现河道的渠化,同时,由于众多人工运河的建设也极大地改善了莱茵河的航运条件,促进了航运的发展,推动了沿河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

加强河道治理,提升航道水深,是“黄金水道”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长江航运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航道整治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下一步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水利与交通两部门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河道的整治要充分考虑航运发展的需求,为航道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航道标准的提高也需要考虑对防洪及河势的影响,减轻对防洪的影响,维护河势的稳定。

(三)重视法制建设,成立具有法律地位的统一管理机构

法制建设的完备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主要指标,也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莱茵河流域通过制定各类法规条例及签订各类协议和公约有效促进了以内河航运为发展基点的莱茵河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维护了内陆水运航道正常的航运秩序,有效地促进了莱茵河综合性多目标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产业带的形成及沿江各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国际经验上看,国外大河流域都拥有一个明确且门类齐全的开发与管理机构。成立具有法律地位的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打破区域内地方分割,树立合作互补、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意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会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的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内在的法律机制与体制不可能一气呵成。但是从国际流域管理经验上看,不管是西欧的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还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国际委员会,在流域经济建设初期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建立法律规范是成功的流域综合管理的关键。故建议提高现有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相关的法规条例的效力,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提供法律支持,建议统筹建立由“国家主导、地方协同、专家参与”三方组成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涉及的规划、监测等重要事务。

(四)以城市为经济发展重点,建设产业带以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从世界流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流域周边的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带动了流域经济的发展,流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发展起点,各类城市为发展节点。莱茵河沿河地区是世界最密集城市群和产业带之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开发也是首先依靠港口城市的发展,通过建设干支畅通、标准统一的现代化航运网,以点带轴形成“钢铁走廊”等沿河产业密集带。由于产业带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化率与城市化质量逐步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动影响有利于强化核心增长极(如优先发展的港口城市)和重点经济区(如各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产业布局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长江经济带网络化发展模式的形成,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的发展。

(五)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生态环境保护永远是发展的前提与重点

从国外大河流域开发历程来看,许多流域的开发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过程,密西西比河因过度开发,导致水质污染,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虽然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治理,但执行不力,治理工程建设滞后,同时缺乏整体规划考虑,严重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亚马逊河流域由于森林砍伐、农药化肥污染等原因,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生态多样性遭到了破坏,滥伐森林并没有给周边人民带来更多的财富。相反,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得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使其中若干区域变成了最干旱、最贫穷的地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是管理部门与政府优先发展的目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四、启示

结合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亚马逊河流域开发的经验,长江经济带为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区域一体化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

(一)优先治理环境污染,先行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以牺牲环境谋取经济利益的传统发展方式要果断停止,尤其对流域经济体来说,环境的破坏对其今后发展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长江经济带生态现状不容乐观,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恶化,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减少,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水闸与电厂安全受到威胁,湿地面积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迫在眉睫,环境保护才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前提与关键。必须运用强力的手段防治污染,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及惩罚机制,加强监管控制力度,通过区域联动,来共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发展的优化与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代化阶段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标志,是减少发展对环境承受能力的当务之急与解决途径。在长江经济带今后的发展中,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贯穿于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地制定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探索出一条符合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支持,挖掘新动力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与发展着力点,从国外大河流域开发建设经验可知,以点带轴,以城市发展带动周边产业带形成与合理布局的发展模式是流域经济主要的发展模式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根据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各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避免产业同质化发展,以交通网络布局为基础,加速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跨区域快速流动,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化质量,重点加强城市群的建设及互动与联系,以点带面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形成。

(三)健全完善配套互通的基础设施,加速形成交通网络化互通发展模式

从大河流域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经济体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依托“黄金水道”得以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应坚持以长江水运水能为切入点,首先提高航运能力。协调发展水、陆、空运输方式,构建“水、铁、公、空、管”“五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周边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中心的通道布局为依托,加强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建造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以及“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运输安全网。

(四)树立共同发展理念,权责分明,依法行事

要打破长期以来行政区区划禁锢、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制约长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就要树立长江流域“同带同享、统一公平”的理念,成立具有法律地位的权力机构,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进行统一管理与监督。加强法制建设的实施,要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事宜进行具体协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制定各类法规条例以及签订各类协议和公约,有效解决利益分配过程中的争议,以及避免任何处理过程中责任的推卸行为和“公地悲剧”的发生。

(五)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共同“智”造长江经济带发展

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龙头,不仅在经济上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制度改革创新上也充分释放“乘数”效应,使长江经济带率先收益。长江经济带要抓住这一制度创新转移的机遇,研究有效方法与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提高长江经济带建设效率与发展水平。

在技术创新上,上海也发布了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意见,长江经济带可以借此之势,促进各省市之间的技术交流的发展,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长江经济带沿线新兴产业集聚度高,人才资源充足,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创新意识强烈,借此优势,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手段,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新的技术制高点和产业增长点,做好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工作,加速创新资源的流动。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一条智能化经济巨龙。

注释①长江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河道通航里程7万多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年货运量和周转量占全国的60%和90%以上。

参考文献

[1]钟钢,陈雯.从世界大河流域开发实践构想长江开发模式[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2):27-3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水运月刊,2014,(10):15-19.

[3]虞孝感,王合生,崔大树,等.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态势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1):1-8.

[4]王国基,彭东方.从密西西比河看长江[J].中国水运,2003,(7):30-31.

[5]夏骥,肖永芹.密西西比河开发经验及对长江流域发展的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6,(5):22-26.

[6]张庆宁.世界大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7]陈南:森林采伐:亚马逊流域水电利用的威胁[J].治黄科技信息,2014,(6):30-31.

[8]韩佳希.德国莱茵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长江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刘健.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及成功经验[J].世界农业,1998,(2):3-5.

[10]杨传堂.加快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强力支撑[J].全球化,2014,(8):5-12.

[11]陈宁,张矢宇,林桦,等.长江航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通科技,2005,(4):126-128.

[12]刘健.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及成功经验[J].世界农业,1998,(2):3-5.

[13]王寅娜,高妞.长江黄金水道助推沿江经济发展[J].中国水运月刊,2013,(9):10-15.


原文发表在《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作者是马静、邓宏兵。



上一篇: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测度与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