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bet中国官网
杨开忠:打造都市圈 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8-04-02

      都市圈也称都市区,由美国于1910年提出,是中心建成区与周围地区所组成的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功能区域。都市圈既可趋“集聚经济”之利,又可避“集聚不经济”之害,兼得城乡两利,因而在现代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我国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亦提出要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形成了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却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尤其是深入推动都市圈发展,对我国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下一阶段,应切实发挥都市圈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发挥都市圈支撑引领作用,是我国持续推进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规律看,已有国际经验表明,都市圈化是城镇化下半程的主导形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到2011年首次超过50%,到2017年已达到58.52%。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下半程。从推进城镇化的现实需要来看,目前我国中心建成区普遍出现了“城市病”,人口和功能明显从中心建成区向周边地区分散,逆城镇化和郊区化日益明显,区域城镇化从集中式向分散式转变,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周边乡村之间职住分离和通勤不断发展,区域同城、城乡一体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树立科学的区域发展观念,以都市圈统领好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周边乡村的关系,是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挥都市圈支撑引领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都市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形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都市圈化为引领。这样,一是有利于乡村实现与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有效整合整个都市圈的资源和市场,形成发展优势、实现乡村发展目标;二是有利于乡村实现与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的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互联互通,有效分享和利用整个都市圈生产、供应和价值链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有利于乡村居民更好分享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的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有效满足居民高质量、多样化的需要;四是有利于乡村与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形成通勤圈,增强乡村居民在城乡之间选择工作、居住、游憩、通勤的自由度;五是有利于增强城乡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发挥都市圈支撑引领作用,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城市群本质上是首尾大致相连、毗邻的大都市圈组成的都市圈链。由此可知,都市圈就是城市群的地域基础,没有都市圈的建立和健全,便不可能有实质意义上的城市群,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是规划建设城市群的必由之路,也是更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

  切实发挥都市圈的支撑引领作用,就要以品质为中心,“节点、轴线、圈层、密度、功能、制度”齐下,多方协同,切实将都市圈打造好。其中,以品质为中心打造都市圈尤为重要。应该看到,这不仅能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能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的品质。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人才偏好高品质的地方。此举将有力增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吸引、留住和集聚人才的能力,更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此,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地方品质的要义,着力提供数量充足、多样性丰富、质量上乘、分工高效、均等可及的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着力营造优美建筑和生态环境;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空间结构、密度、功能、制度与品质的关系,从有利于提升都市圈品质出发,优化空间结构,推进功能转型升级,同时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都市圈制度。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开忠 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上一篇:李国平:“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助推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

下一篇:李国平:“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助推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