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由研究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举办的申博sunbet官网“珞珈创新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二期)成功举办。本期讲座以“地方创新生态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邀请武汉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朱巍研究员进行学术报告。讲座由研究院副院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主持,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参加。
朱巍研究员以《科技型企业培育路径与政策工具》为题。从“科技型企业——花样繁多的名称”“培育实践——并不唯一的路径”“头部企业——绕不过的基础研究”“政策工具——多样化的选择”“科技企业培育策略与启示”等5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科技型企业培育路径与政策工具。
朱巍研究员指出,科技型企业是当前研究和政策所关注的热点。科技型企业相关概念众多,大多由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这两个核心概念衍生,主要内涵在于创新性和成长性,即使是同一名称(如科技小巨人),但在不同地区的政策实践中,其内涵也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探索实践中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标杆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相关企业类型的认定标准。朱巍研究员认为,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含量、研发投入、人员结构、主营方向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现有各类科技型企业名称认证标准以“创新”和“成长”为关键词,在成长规模、成长速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各有侧重。
据朱巍研究员介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大而强(规模梯次),追求不断扩张规模,成为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二是小而美(时间梯次),扩张速度不高,但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隐形冠军企业。按照规模梯次来培育科技型企业是目前的主流培育路径,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之外,其最终目标在于企业规模持续壮大、高速成长,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此外,朱巍研究员从科技小巨人专项培育的广州模式、上海模式、天津模式、武汉模式等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各地基于规模梯次培育路径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的模式和方式,并以隐性冠军为例,详细介绍了科技型企业的时间梯次培育路径,提出了在隐性冠军培育过程中要严格标准、择优培育,引导市场理念转变。
朱巍研究员指出,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表现出公共品属性。基础研究将成为科技领军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强化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选择。通过基础研究,头部企业能够强化吸收能力、获得进入学术社区的“门票”,获取前沿知识,获得先发优势。鼓励头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应从财政、税收支持、国企示范、人才交流、仪器共享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政策工具,朱巍研究员认为,亟需事前普惠的政策工具对科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通过科技金融创新为企业发展雪中送炭。
朱巍研究员建议,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应综合考虑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不同路径、不同阶段,量质并举,注重政策投放时序和对象。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工具要针对企业的类型和需求加以区分,特别要对创新活动进行准确的界定,以提高可行性。政策手段要多元化,不能仅靠“资金”支持。同时,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应围绕专注力、创新力、开放力、领导力、持续力,合理配置资源;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形成两阶段的培育策略,对分水岭上下的企业予以侧重生存和侧重创新的不同支持,优化政策工具投放的时序和针对性,形成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路径的“微笑曲线”。